《比特幣挑戰國際貨幣體系》

 

《比特幣挑戰國際貨幣體系》

劉憶如/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、台灣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
2025.3.19 經濟日報 A4版

 

美國總統川普3月6日簽署行政命令將比特幣納入美國戰略儲備,同時也將其他四種加密貨幣納入政府資產儲備;這個作為在美國國會當然有不同意見。支持者的代表人物為共和黨參議員Lummis,反對者則是民主黨參議員Warren。雖然反對的聲音不小,但美國將比特幣納入儲備,看來已勢在必行。Lummis去年7月曾起草「比特幣法案(The Bitcoin Act)」,法案中建議聯準會對黃金以市值重新估價入帳,並將其中增值的一部分用來購買比特幣,以做為新的聯準會儲備資產。

美國之外,去年12月,瑞士啟動一項憲法提案,要求瑞士國家銀行(SNB)將比特幣納入其貨幣儲備,該提案若在2026年6月底前得到超過10萬份連署支持,將進入公投程序決定是否納入儲備。雖然瑞士央行總裁直到最近仍表示比特幣價格波動過高,不應被納入儲備,但目前連署仍在進行中。其他例如德國、波蘭、俄羅斯、巴西及香港,雖並未討論將比特幣作為央行儲備,但卻也都基於各自不同理由,表明對比特幣進一步接受的態度,並考慮修法將其納入策略性資產的立場。

基於比特幣總共2,100萬枚的固定發行量,川普的團隊表示持有比特幣可對抗通膨風險,且可對沖美元走弱的匯率風險。在此層次上,持有比特幣與持有黃金是相同的概念;甚至因為比特幣的發行量較黃金還要更加確定,比特幣的長期避險效果也可能還要更勝一籌。

黃金抗通膨的效果在1944至1971年間,全球採固定匯率制度時最為明顯。當時美元的發行儲備是黃金與白銀等,其他世界各國央行發行鈔票則以黃金、白銀、美元等做為儲備。固定匯率制度下,各國央行依據其持有儲備資產的多寡發行鈔票,例如當時黃金和美元的比例為1比35(1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),美元和台幣的比例則為1比40(1美元兌換40元台幣),各國央行因此不能任意發鈔,也因此得以控制通貨膨脹。

但自從1971年美國尼克森總統首先放棄黃金與美元的固定兌換比例,改採浮動匯率之後,其他世界各國也隨著紛紛改為浮動匯率制。從此各國央行發行通貨不受限制,甚至常常如脫韁野馬,有時央行發鈔多寡的決策甚至受政治因素影響而定。美國的央行雖然仍持有許多黃金作為儲備,但因並沒有固定比例的相關性,美元的發行量也因此不見準則。黃金價格相對於美元,自1971年的1盎司35美元,上漲至目前(3月18日)的3,033美元,主要就是因為黃金發行量相對固定,美鈔發行量則相對浮濫之故。

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,美國推出量化寬鬆(QE)政策,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自9,000億美元膨脹至4.5兆美元;2020新冠疫情期間,資產負債表更自4.2兆美元,膨脹至8.9兆美元。這些新發行的美鈔,都以美國國債作為最主要的儲備,美國政府的債務,也因此急遽膨脹至目前的36.2兆美元,相對於美國2024全年29.2兆的GDP,美國近年來已成為全球排名超前的債務大國。

美國之外,其他歐元區及日本等國央行近年來巨幅發鈔的情況,不遑多讓。全球主要國家的政府負債,也因此已如滾雪球般增加。諷刺的是,在目前的浮動匯率制度下,許多世界各國央行的儲備資產,卻都是以這些供給量大增的法定貨幣為基礎,尤其美元為大宗。目前價格波動過大的比特幣,可能真的不適合做為戰略儲備,但川普的行政命令,對傳統上以法定貨幣作為主要儲備的國際貨幣體系,確實已是一大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