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碳市場、碳定價及台灣碳權交易所》
劉憶如/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、台灣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
2023.7.18 聯合報 A11版名人堂
才初夏,全球各地卻已紛紛創下破紀錄的高溫,極端氣候更造成嚴重傷害。例如加拿大今年野火規模空前,燒毀超過1千萬公頃的土地,並造成15萬餘人流離失所。2021年11月的格拉斯哥氣候協定,雖得到一百多個國家簽署承諾在2050年時達淨零排放,但至目前各國減排效果卻並不佳。
根據世界銀行年度報告,去年全球碳市場規模雖持續成長(達950億美元),但卻仍僅涵蓋23.5%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,其中碳稅涵蓋5.5%,其餘18%則由碳權交易所 (ETS) 所涵蓋,顯示全球還有76.5%的排放尚未被納入管理。
此外,世界銀行也指出,若要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,當前碳價過低,不足以吸引足夠的減碳投資。具體而言,世界銀行估計為達目標,今年的碳價應為每公噸61美元,2030年每公噸碳排的名目價格則應提升至122美元。依此估算,目前僅有5%的碳權交易所之價格是符合標準的。
碳排該如何定價,現行方式主要分為由政府或由市場機制決定的兩大類,另亦有由企業自行訂定的內部碳價。由政府訂價的以碳稅為大宗,針對特定行業課徵碳稅,但目前全球37個徵收碳稅的國家價格差異極大,自每公噸不到1美元至最高的瑞士、瑞典等國的130餘美元。
此外,亦有即將實施的「碳關稅」(碳邊境調整機制)。歐盟最早對歐盟企業徵收碳稅,但卻造成區域內外的不公平競爭;歐盟因此提出課徵碳關稅的概念,針對出口至歐盟的產品徵收碳關稅,簡稱CBAM。CBAM的適用範圍初期將以五大高碳排產業為主,包括:鋼鐵、水泥、鋁、肥料、電力等,鋼鐵相關下游產品 (例如螺絲、螺栓等類似的鋼鐵製品) 亦在課稅範圍內。這五大類產業的碳排放量約占歐盟碳交易的45%,未來也將逐步納入其他產業。
歐盟課徵的碳關稅,與歐盟的碳稅一致,目前大約是每公噸90歐元(約新台幣3,100元)。惟若已在歐盟之外的地區支付過碳稅或碳費的產品,則可在出口至歐盟時抵減稅額。依規劃,CBAM 將在今年10月1日起試行,出口至歐盟的企業須申報但尚不需繳稅,但2027年起將正式收取碳關稅。除此,美國亦於去年提出美國版碳關稅「清淨競爭法案」,簡稱CCA,目前國會二讀通過,預計於明年開始徵收,且並無試行期間。
政府訂定的碳價之外,提供買賣碳權交易平台(簡稱ETS)的碳價則由市場機制決定。一般而言,ETS 針對一個或多個產業的碳排額度設定上限,企業可依其需要,購買額外的配額或出售多餘的配額。碳權的賣方一般為對減碳有貢獻的單位,例如林場、電動車廠,透過第三方獨立機構認證,將其減碳貢獻包裹成碳權。例如特斯拉因為生產電動車,衍生出鉅額可供出售的碳權,帶來的交易收入大量彌補了製造電動車本身的虧損。目前全球有三十幾家交易所,但因跨境交易不盛行,因此和碳稅一樣價格差異極大。
台灣即將在下個月(8月7日)於高雄設立「台灣碳權交易所」,並於明年起由環保署徵收碳費;起步雖晚,但究竟是個開始。對於碳權的認定與計算,以及碳權買賣的交易等機制,如何盡快融入國際規範,並在減碳及經濟成長間拿捏平衡點,是一大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