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強勢美元造成亞幣貶值壓力》
劉憶如/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、台灣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
2024.5.22 經濟日報 A4版
美國聯準會自去年7月至今,將基本利率維持在23年來最高水準。美元指數自去年7月99.46上漲至今年4月底106.33,漲幅達7%;許多亞洲貨幣也因此承受貶值壓力。
4月底,日圓貶值衝破160防線,接連刷新34年幣值新低,日本央行也被迫再度進場干預。其他例如韓國央行動用外匯存底捍衛韓元,印尼央行將利息升至7年新高以拉抬印尼盾;種種這些造成今年4月間,亞洲金融風暴歷史重演的威脅,再次浮上檯面。
值得慶幸的是,進入5月的現在,亞幣貶值壓力暫時紓解。首先,5月1日FOMC會後,鮑爾記者會中明確表示即使今年1至3月的通膨不如預期,但聯準會沒有再度升息的打算。此聲明打消市場對美元升息的預期,也因此減輕美元持續升值、及亞幣續貶的壓力。
其次,鮑爾宣稱他認為美國不會步入「停滯型通膨(stagflation)」的窘境。他甚至以開玩笑的口吻,說美國就業市場如此強勁之際,他沒看到stag(意指經濟的停滯),也沒看到 flation (意指通膨)。他尤其說聯準會需要多一點耐心,讓已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的高利率,發揮抗通膨的作用;因此降息的時程規劃,較原先設想的還需要再延後一些。
鮑爾的這些發言,讓市場徹底擺脫對再度升息的擔憂,美國股市大漲,並也帶動全球股市上漲。本月1日至昨(21)日,道瓊及S&P 500分別上漲5.03%及5.77%,對降息更為敏感的那斯達克及費城半導體指數,更分別上漲7.62%及12.93%。另外,摩根全球指數呈現5.43%的漲幅,台股同期間也上漲4.12%。
記者會的發言對匯率同樣產生關鍵影響。美元指數自本月1日的高點106.49,下降至昨日的104.66;清楚顯示在鮑爾宣示不再升息後,美元的強勢升值也暫時打住。
鮑爾的發言亦在上周得到數據的支持:15日公布美國4月整體消費者信心指數(CPI)年增率下滑至3.4%,核心CPI年增率3.6%更創三年最低。4月的數據顯示通膨下降趨勢在今年第1季中斷後,再度恢復。鮑爾說聯準會需要多一點耐心等待通膨下降(多一點耐心等待,也代表不要貿然以升息手段降通膨),雖然單獨一個月的數據變數仍多,但美元降息的希望重新燃起,美元升值及亞幣貶值的預期也就隨著降低。
不過整體來說,這次亞幣的貶值與1997亞洲金融風暴本質上完全不同,歷史重演機率不高。1997問題的源頭在於當時亞洲各國採固定匯率制度,幣值與美元掛鉤,而又恰逢強勢美元的發生,亞洲貨幣隨著美元也成為強勢貨幣,因此紛紛由貿易順差轉為貿易逆差國。
雖貿易逆差,但這些亞洲貨幣卻因固定匯率制而持續隨著美元升值,造成幣值大幅高估的偏差,並因此給予國際避險基金有機可乘的套利空間;自泰銖開始,終於引發一連串骨牌效應的亞洲貶值事件。
但這次亞幣的貶值卻其實是反映美元的升值,但美元若持續升值,美國的貿易逆差也將更加惡化,並非美國所樂見。
尤其川普之前曾一再嚴詞批評強勢美元之不當,因此若川普在11月美國大選中勝出,美元的持續升值可能更將受到抑制。
屆時若市場力量促使美元強勁升值,則甚至以1985年全球央行聯合干預市場的模式扭轉趨勢,也是一種可能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