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歐美降息 方向一致但步調不一》
劉憶如/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、台灣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
2024.6.19 經濟日報 A4版
歐洲央行6日宣布降息1碼,是近五年來首度降息。美國聯準會則於12日公布最新利率點陣圖,19位聯準會決策官員預測降息的中位數是今年只會降息一次,且可能要等到近年底時才會啟動降息;歐洲與美國的降息政策,雖然方向一致但已然步調不一。
自從COVID-19疫情及俄烏戰爭爆發以來,雖然美國、歐元區、英國、加拿大等全球主要央行,都同樣面對通膨威脅並大幅升息對抗通膨;但其實各國經濟狀況差異極大,升息造成的傷害也因此各有不同。
舉例來說,雖曾同樣經歷糧食及石油等能源價格飆漲,但美國是糧食及能源出口國,歐元區則是進口國;其次美國是武器及疫苗出口國,但歐元區卻是進口國。另外,烏克蘭是距離美國遙遠的戰區,但歐元區卻吸收大量的戰後難民。
政策上的差異也包括美國在這段期間內大舉實施積極財政政策,美國的民間消費及借貸因而大幅增加,有助於短期經濟成長。
這些背景下,即使過去兩年來歐美升息步調一致,但經濟成長的軌道至今卻已有所偏差。美國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2.5%,今年的預測更達2.7%;但歐元區則分別僅有0.4%及0.8%;德國去年經濟成長更為負0.3%。
美國經濟的強勁更顯示在股價上。相較於COVID-19爆發後股價的低點,量化寬鬆帶動的資本市場榮景持續不墜:2020年3月至今(2024年6月17日)的四年多來,美股全數翻倍成長,道瓊上漲109%,S&P 500上漲145%,那斯達克上漲160%,費城半導體更上漲324%。甚至即使聯準會已公開表示今年應只會有一次降息,美股卻仍然在AI全面應用的想像及期待下持續飆漲創新高。
過去這一波的升息,全球央行大多追隨美國的步調,但降息則不然。美國聯準會自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間升息11次,幅度21碼,歐洲央行則晚幾個月,自2022年7月起至2023年9月止共升息十次,幅度18碼。歐洲央行升息的啟動與結束,因此都在美國之後;但今年6月歐洲央行卻領先美國,迫不及待地展開降息。
歷史經驗上,升息循環往往造成景氣衰退,升息結束後,因此總是迎來「為經濟踩油門」的降息;目前除了歐元區之外,全球已有其他十幾個國家走上降息之路。雖然通膨並不見得已下降至2%的目標水準,但降息的著眼點卻是為經濟成長添加柴火。相對地,市場殷殷期盼的美元降息,卻始終等候不到,最主要的原因,不僅是美國通膨下降速度太慢,更是因為美國經濟太強,沒有聯準會降息的空間。
只是,美國經濟究竟不可能始終強勁,最近的數據也終於開始看到一些轉折,包括今年5月美國失業率上升至4%,個人消費支出出現下滑,職缺相對於失業者比率下降至1.24,最新公布的5月製造業指數低於持平指數50達48.7,另外美國今年第1季經濟年成長率下修至1.3%,也都顯示經濟的放緩。
若美元利率繼續維持在高檔,對於目前美國的個人、企業及政府負債,都將造成過大的壓力。因此,雖然美元降息的啟動已確定較歐洲更晚,但即使步調不一,終究仍將踏上一致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