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當前全球經濟的三大挑戰》
劉憶如/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、台灣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
2022.10.18,聯合報名人堂
經過covid 19重傷,全球試著回歸正常,但究竟不可能是「船過水無痕」。除了氣候變遷、高齡化及貧富差距等議題外,當前經濟更直接面對許多新的挑戰。是否能克服難關,取決於太多未來不可知的變數,但若從目前的三大挑戰切入,至少能藉著發展的軌跡,而有預測的脈絡依循。
第一個挑戰,首推全球的通膨與升息。這一波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膨之所以難治,主要在於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央行,先前誤判通膨的成因與性質,因此錯失抗通膨的黃金時間。三年疫情下來,超級氾濫的鈔票發行,透過積極的財政政策,已將鈔票撒向各個角落,埋下通膨的主因。但各國央行卻誤認通膨僅是供應鏈瓶頸引發的暫時現象,直到今年供應鏈瓶頸改善後通膨仍不降反增,才終於認清事實。但現在,不論升息或縮表的貨幣緊縮政策,究竟都已開始得太遲。
上周公布的美國九月份通膨率(8.2%)雖暫時維持穩定,但核心通膨率(扣除能源及糧食價格)卻仍持續走高;而德國通膨率10.9%,為七十年來最高,英國生產者物價指數(PPI)年增率更已超過40%;因此目前不論以任何手段對抗通膨,全球經濟都必須付出不小的代價。
第二個挑戰在於債台高築。四十年前,美國政府債務僅為GDP的34%,但根據美國財政部10月2日最新報告,美國政府債務達31兆美元,已超過GDP的130%。另外,IMF估計全球公部門及非金融機構的民間部門之總債務,更已達全球GDP的256%。
長期以來的「低物價、高成長」除了歸功於全球化及科技創新之外,更多依賴以舉債方式創造榮景。但是當零利率、低利率時代過去,全球債務的還款壓力就急遽升高。尤其是在美元大幅升值的環境下,外債比重高的國家和企業,不但可能發生周轉不靈的債務危機,也可能因貨幣大幅貶值而引爆匯率危機。
第三個挑戰是地緣政治帶來的經濟風險。今年二月至今未歇的俄烏戰爭就是一個明顯例子。俄烏戰爭造成的石油、天然氣、金屬、能源、糧食等原物料供給短缺,不但引發天下大亂,更也擴大全球貧富差距。極端氣候未見改善情況下,許多國家和許多的人,今年都將面對一個極為困難的冬天。
俄烏戰事之外,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國(OPEC+)10月5日開會決議將自11月起大幅減產,此舉將推升油價並加劇能源危機,俄羅斯亦將因原油價格攀升而受惠。表面上,OPEC+減產的理由是為了因應可能發生的全球衰退而「預作準備」;但真正的原因究竟與地緣政治脫不了關係。
最後,10月12日美國剛發布最新版「國家安全戰略」,直言中國是美國地緣政治最大挑戰,並宣示全面性競爭對抗中國。美國自2008年3月發動美中貿易戰,現更已白熱化進入防堵中國發展科技及軍事的晶片大戰。
除了今年8月正式通過美國晶片法案及其附加條款(限制接受補助的企業投資中國),美國亦積極籌組晶片供應聯盟,提升其對中國競爭的能力,並降低對台灣半導體的依賴。10月7日,美國宣布更進一步加強對中國晶片與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,倫敦金融時報將此舉稱為將把中國晶片業「打回石器時代」,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鏈也全面受到波及,美中科技戰實為全球經濟再添加挑戰。